很少有市民知道,武漢有條全長188公里的環城森林。它于2002年種下第一棵樹,2005年造林完成,是當時中國最長的環城森林,有人稱其為“中華城市森林第一環”。
環城森林屬于人工森林。但是,2019年起,這片人工森林開始了向近自然狀態演化的進程。
喬木林,j9九游会官方登录下屬武漢林業發展公司工程師,是環城森林造林和演化進程中的一名親歷者。近日,跟隨著他的腳步,記者走進這片森林,近距離觀察到跟他負有同樣使命、一直在養育這片森林成長的武漢220名林業園林人。
環城森林航拍圖。(通訊員趙旋供圖)
11月14日,盡管立冬節氣已過,但三鎮仍沐浴在秋日的暖陽里。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兩旁綠樹成蔭,湖塘相連,溝渠縱橫……車行其間,恍惚春依舊,秋未了,冬仍遠。
這就是人稱“中華城市森林第一環”的武漢環城森林。全長188公里的綠環,有樹木26種611萬株,環抱武漢。
j9九游会官方登录下屬武漢林業發展公司工程師喬木林和同事們正在四下查看,對今年的白蟻防治、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效果進行評估。
2005年是這片環城森林建成之年,喬木林和同事們時常步行穿越林帶,巡查林木生長狀況。
2013年起,林業信息技術日臻完善,喬木林和同事可以利用護林員拍攝的視頻遠程研判環城森林狀況,對遠程不能作出準確研判的,再到現場了解,以期制定出正確并切實可行的撫育方案。步行穿越環城森林也就在那時停了下來。
然而,從2019年開始,喬木林和同事們再次開啟了步行穿越環城森林之旅。與此前8次森林穿越不同,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維護,其意圖更是將這片人工植造的森林通過養育的方式不斷近自然化。
武漢環城森林沿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兩旁建設,2002年開建,2005年建成,全長188公里,寬200米,共有樹木26種611萬株。制圖 馬超
只有樹林是不夠的,城市需要森林
走進環城森林東西湖段,快到知天命之年的喬木林來到一棵樟樹前,用胸徑尺測量它的胸徑,抬頭觀望樹冠的發育。
“這片樟樹林又長壯了!2005年我來的時候,它們的胸徑平均只有5厘米。”喬木林邊說邊對著同事雙手比劃著,臉上露出笑容。他不斷上下打量著,仿佛見到多年未謀面的老友。
在喬木林和同事們眼里,一個有森林的城市才是高品質的城市。一般情況下,森林的最基本指標包括連續面積在1畝以上等。
喬木林似乎天生與森林有緣。
喬木林和同事在環城森林中工作。(用手扶樹者為喬木林,通訊員趙旋供圖)
1971年,喬木林在湖北孝感市云夢縣農村出生。父母聽人建議在名字中多用木字,所以為其取名“木林”。童年時,喬木林的玩具是樹上落下的樹枝,他的游樂場所則是一個有樹的院落。上世紀90年代,喬木林就讀于北京林業大學,專業是林業經濟管理,森林種植、生態價值研究都是必修課。
兜兜轉轉10年,林業高校畢業生回到森林
大學畢業后,喬木林卻沒有進入森林行業。
“那時候,大家對林業的重視程度有限,更看重工業、商業……”跟隨著社會潮流,喬木林進入武漢一家食品公司,一干就是10年。
10年間,人們身邊發生了不少事。1997年,黃河斷流;1998年,繼夏季特大洪水后,長江又出現了冬季斷航;2001年,內蒙古旱情嚴重……種種跡象似乎在對人們發出無聲的警示。
據《武漢年鑒》記載,1998年前后,市委、市政府提出“武漢創建山水園林城市”。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啟動“綠色武漢”行動計劃。當年1月4日,新年首個工作日,市政府邀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和市園林部門的專家,懇談“綠色武漢”建設。
2002年1月9日,武漢市綠化造林動員大會召開,“綠色武漢”建設全面啟動,環城森林便是其中一個項目。這項投資3.4億元、功在長遠的工程穿越江夏、黃陂、新洲、蔡甸、洪山等區,沿武漢繞城高速公路伸展,寬200米,共占地5.92萬畝。
環城森林內部。(通訊員趙旋供圖)
武漢環城森林把武漢的自然森林資源、林場風景林以及歷史人文景觀(遺址)串聯在一起,沿線形成十大生態功能區,分別是:黃陂古民居民俗綠色生態功能區,天河、后湖、盤龍城歷史綠色生態功能區,東西湖田園風光、觀光林業綠色生態功能區,嵩陽、九真山森林旅游生態功能區,中山艦歷史與文化綠色生態功能區,青龍山、大花山花卉園藝生態功能區,龍泉山人文風景綠色生態功能區,九峰森林公園科技與綠色生態功能區,陽邏濱江濱湖生態農業、濕地與綠色生態功能區,木蘭故里風景旅游綠色生態功能區。武漢環城森林“一線串珠”,在城市外圍形成一個綠色的生態保護圈。
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2005年,喬木林從食品公司辭職,進入林業,回歸本行。
武漢環城森林是26種樹木組成的家族
“你看,這是水杉,那邊是樟樹。”環城森林里,喬木林對記者如數家珍。
“能在城市交通線上培育森林,是好事,也是難事。”環城森林由稚嫩到成熟,傾注了武漢林業園林人的心血。
除了植林土地需要擠出來,更難的是樹種選擇。據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統計,武漢市森林的優勢樹種是馬尾松、櫟類等,主要分布在黃陂、新洲的山區。
按照適地適樹兼顧生態美學的原則,武漢林業園林人選擇26種樹木作為環城森林的栽種樹種。它們是樟樹、水杉、欒樹、杜英、濕地松、柳樹、槐樹、楝樹、女貞、桂花、柏樹、楓香、烏桕、楓楊、廣玉蘭、紅葉李、紫荊、紫薇、合歡、含笑、木荷、銀杏、樸樹、桃樹、夾竹桃、柑橘。
水杉耐寒耐水,對污染物二氧化硫有抵抗作用。樟樹樹冠廣展,枝葉茂密,有著特有的清香,并有很強的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的能力。楊樹高大、整齊,成林快,能吸收廢氣。它們是環城森林中的“主力”。
成林難,養林尤難。人工森林不比自然森林,特別嬌氣。
“城市人工林形成時間短,生態系統不完善。”百年樹木,自然界自有一套自己的法則。缺乏完整生態,城市人工林遭遇病蟲害的風險巨大。大面積純林為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創造了條件。由于追求速效,人工林帶密度過高、樹種單一,為病蟲害大面積流行創造了條件。一些原本不嚴重的病蟲害在人工森林中卻會暴發性流行。
2005年起,喬木林和同事們每年的冬季步行繞城耗時約1個月,目的就是防止病蟲害流行。他們仔細勘查,防微杜漸,及早發現病樹并給予醫治。在他們的努力下,15年來,環城森林長勢良好,未發生大的蟲害。“夏天,我們主要是利用交通工具在林間道路上查看林木生長情況。除非特別必要,我們不會鉆林子。夏天蚊蟲太多,鉆林子會被叮咬,人身上腫得厲害,而且林中濕度大,容易患濕疹。”林中繞城還有不少趣事,喬木林遇到過蛇在身旁游動、野豬從面前飛奔。“看到它們,都是近了怕,遠了樂。”喬木林說,怕是人的本性,樂是動物的出現證明了森林生態在逐步向好。
經計算,武漢環城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15萬噸、粉塵20.4萬噸,生產氧氣57.11萬噸。
《2019年武漢市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度全市植樹造林2.8萬畝,森林總面積達187.1萬畝。
2018年,武漢市林業工作站和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共同承擔科研課題《武漢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評估報告經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有緒等專家評審認可。評估報告表明,武漢市森林生態系統年固定二氧化碳157.52萬噸,釋放氧氣110.48萬噸,相當于吸收了45萬戶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人均日消耗氧氣0.75公斤計算,可滿足403.5萬人一年消耗潔凈氧氣的需求。
“環城森林的建設、成長是武漢森林發展的縮影。”據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統計,武漢市幾乎所有森林都是因人種植形成。18年來,這片環城的人工森林成為這座城市的重要綠色屏障,尤其占據了市中心邊緣的部分區域。
克服人工缺陷,環城森林向自然森林演化
如今,武漢環城森林已成規模,喬木林和同事們開始了第二次步行環城森林的長征。
為了說明這次長征的意義,喬木林拿出一袋浙江楠的種子。
浙江楠是耐陰性樹種,深根,抗風,自然高度3米—5米。
“我們把它種在環城森林里,看是否能生長。一旦成功,浙江楠和高大喬木間形成林間梯次分布,森林生態群落可以進一步豐富。”同期播撒的,還有耐陰灌木、耐陰花草種子等。喬木林和同事們想通過嘗試種植新品種,完善環城森林的生態結構,減少人工撫育工作量,以期更少人為干預,讓環城森林逐漸變得與自然森林一樣物種豐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看那些流傳千古的詩句,美好的自然從來都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大自然的生機勃勃妙在“雜”和“亂”。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這是有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斷。
喬木林說,“青山綠水”中的“青山”不是只有樹,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喬木林所期待的人工森林近自然化,專業說法是對人工森林采用近自然森林經營的方式進行撫育,即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使人工森林物種豐富,逐漸更新到穩定的群落。它會解決人工森林生物多樣性差、病蟲害發生率高、森林和土壤退化等問題。同時,人工森林近自然化所帶來的豐富物種能為各種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最終讓城市生態向好。
“近自然”成為越來越多林業園林建設的觀念。正在建設中的雄安新區是先植綠、后建城,“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
“‘千年秀林’并不是說每一棵樹都能活上千年,而是說尊重自然,形成一個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員工張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自然”是“千年秀林”建設時遵守的第一準則。
2018年6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陸元昌教授曾專程到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講授了近自然森林經營方法。
把城市人工森林向近自然化轉變,也是我國法律規定中蘊含的內容。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森林法》把總則第三條修改為“保護、培育、利用森林資源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這是首次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寫入《森林法》,提示了指向未來的原則。武漢環城森林也理應遵守這些原則。
“這次步行環城森林,我們沒有設定時間目標,就是邊走邊試,反復走,反復試,找出適合在武漢環城森林生長的喬木、灌木、草本等植物,將其種在環城森林,使環城森林由人工森林向近自然化發展。”喬木林告訴記者,這項工作難度很大,但是意義重大。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市園林和林業局對武漢林業規劃的思路包括見縫插林,在東西湖區漢江邊、江北城市快速路、四環線下采取近自然化方式植樹造林。
在喬木林身旁,公司負責人董煉和喬木林的同事一起,解決林帶管護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查看種子,確定每顆種子種植的具體位置。同事李新玉和劉成在一旁記錄著這片森林的相關數據,詳細記錄環城森林向近自然演化的技術過程,為環城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近自然演化總結經驗提供數據支撐。
陽光透過枝葉,灑落在林間。也許到來年,這里的樹下、泥土中將會有一棵棵灌木和“雜草”拱出的新芽。
(長江日報首席記者姚傳龍 通訊員趙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