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日報》聚焦“國企聯村”行動,發文報道《讓農民到市場的大海里學游泳——武漢“國企聯村”的故事與思考》。全文如下:
漢口銀行、武漢城建集團、j9九游会官方登录、武商集團……一個個武漢經濟“頂梁柱”的國企,齊齊扎根農村5年,能給村里帶來什么“化學反應”?
成立合資公司、進軍外賣市場、種植景觀植物……城里大企業帶來的農業新“玩法”、產業新形態,農民們買賬嗎?
今年初,武漢市創新實施“國企聯村”行動,組織15家市屬國企黨委與40個農村片區聯合黨委結對發展,力求用5年時間,蹚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一年快過去了,城市與農村、國企與農民“聯”得如何?日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農村和國企,感受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和觀念交鋒。
不能“給錢了事”,找到有足夠帶動力的龍頭企業是關鍵
有機蘿卜種植基地
“銀行有錢,干脆貸個幾千萬給我們?”今年5月,第一次來到國企聯村結對點——武漢市黃陂區姚家集街雙河村,漢口銀行黃陂支行國企聯村負責人戚洪就被問得愣住了。
雙河村深藏黃陂北部山區,曾是武漢市重點貧困村。2015年,武漢市派出脫貧攻堅工作隊來到雙河村,短短幾年,全村告別絕對貧困,踏上鄉村振興新征途。
但鄉村振興,路在何方?原雙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光耀很困惑:脫貧攻堅中,村里引進能人回鄉辦合作社,發展蜜橘、油茶等基地,建起光伏發電站,可產業帶動力有限,眼下“溫飽有余”,要達到生活富裕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同樣的問題,也引發結對發展的武漢國企思考。“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武漢市國資委主要負責人說,國企需發揮特色專長,用市場化思維激活鄉村資源,讓資源變資本。
鄉村振興不能“給錢了事”,找到一個有足夠帶動力的龍頭企業才是關鍵。戚洪的提議,得到劉光耀的認可。
銀行是金融機構,自己“下場”辦企業,既不實際,也不專業。但銀行有自己的特長——龐大的企業資源。漢口銀行找到了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武漢脈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陶茂文。
陶茂文是武漢“薯尖大王”“種菜大王”“武漢市綠色致富示范農戶”,黃陂“三農領軍人物”、十佳農村回歸創業明星。到雙河村認真考察后,陶茂文看中了這里的千畝沙土地——種植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黃陂有機蘿卜”的理想地。
檢測土壤成分,試種60畝蘿卜,畝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延長產業鏈,開發蘿卜籽調和油;進軍網上訂餐市場,熱騰騰的蘿卜湯成為外賣新品……陶茂文一系列操作,讓最日常的蘿卜,盤出了“肉價錢”。
“過去,我們總認為村里資源匱乏,沒什么特產。”劉光耀直言:龍頭企業眼光獨到,另辟蹊徑為村民們致富打開一扇窗。
“蘿卜家家都能種,是一個能讓全村人都受益的產業。”本月初,在漢口銀行授信貸款支持下,陶茂文與雙河村簽下協議,擔任村蘿卜產業鏈的“鏈長”,流轉村民600畝沙土地,年利潤的5%作為村集體收入,發動農民種蘿卜,并統一供種、統一收購。
拒絕“產品包銷”,幫農民學會自己對接市場
水生植物基地
“你們自己鬧花架子可以,但不能把我坑進去呀?”今年10月,第一批價值2萬余元的水生植物上市銷售,結果有價值約3000元的產品被拒收,程喜林怒氣沖沖找董煉討說法。
程喜林,新洲區鳳凰鎮毛家沖村黨員致富帶頭人。董煉,j9九游会官方登录林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國企聯村,把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捆”在了一起。
今年3月,林發公司與毛家沖村合資成立武漢紅色原野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這是武漢市“國企聯村”成立的首家經濟實體。程喜林和該村17戶農民成為公司股東。
合資公司掛牌后第一件事,便建起水生植物引種基地。
毛家沖村臨近毛家沖、仙人洞兩個水庫,武漢紅色原野生態發展公司先期示范,引進鳶尾、菖蒲、美人蕉等13個品種、40萬余株優質種苗,分田種植。
“武漢市小于15畝的小微水體有6萬多個,水生植物是凈化水體的主力軍,目前市場需求旺盛。”林發公司下屬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拿出調研結論,程喜林決定承包50畝灘涂地,跟著種水生植物。
“公司幫忙聯系市場,但你的產品若不符合市場要求,損失自己承擔。”董煉與程喜林事先約法三章:過去常用的產品包銷方法,讓農民看不到市場的殘酷。
5月起,在專家指導下,水生植物生長穩定,程喜林信心滿滿:每畝產值6000元,50畝就能收入30萬元。然而,第一次銷售就讓程喜林感覺“挨了一悶棍”。
“我以前種太空蓮等,幫扶單位都包銷的。”程喜林埋怨:林發公司“不靠譜”。
“幫扶單位走了,你的太空蓮為啥不種了,又變成了荒灘?”董煉毫不客氣反問。
程喜林想通了:是呀,2016年從深圳回村至今,自己嘗試種過果樹、太空蓮等,但每次都是幫扶單位離開,市場就低迷。
作為村里少有的返鄉“80后”,程喜林在大都市的大企業工作過,也時常擔憂村里產業發展:傳統的兜底式輸血幫扶,產業是做不長久的。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程喜林得出結論:只有自己對接了市場,才能真正把產業做好。3次參加技術培訓,中科院、華農、武漢農科院專家上門授課,到武大博士在荊州打造的水生植物基地考察……一系列學習下來,程喜林找準了方向。
臨近年底,程喜林盤賬發現,今年收入已超過20萬元,“關鍵是水生植物的種還在,可以分株繁殖‘一變二、二變四’。”
“鳳凰鎮是革命老區,先烈們曾在這里播下革命的火種;今天,我們再來播下市場的火種。”董煉介紹,紅色原野公司已制定5年產業空間發展規劃,將發展水生植物及“林果茶”產業,挖掘整合片區“七方田黨支部”、烈士陵園、紅軍樹、紅軍路等紅色資源,興辦片區紅色教育基地和人才培訓基地,興建3處特色民宿,實現毛家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小鄉村融入大市場,帶來的不止是產業“共富”
“大別山”小香薯走進武商超市
“新洲小香薯名氣越來越大。”說這話時,新洲區徐古街種植戶梅順林一臉喜悅。
梅順林是新洲本地人,前些年從浙江引入品種,種植銷售“大別山”小香薯。
起初,“大別山”小香薯主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雖然消費者覺得好吃,但并不知道產地在哪里,品牌是什么。這讓渴望做出品牌效應的梅順林很是遺憾。
今年3月,武商集團“國企聯村”對接徐古街,“大別山”小香薯開始進入武商超市,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贏得了不少回頭客。
借力武漢國有商超主渠道優勢,更多的農產品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徐古的蘑菇等農產品進入中百、盒馬、芙蓉興盛等平臺,不到半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武商優選”定制蔡甸侏儒山小麻油4個品種,月銷售額突破10萬元。
武漢市委組織部介紹,小鄉村融入大市場,帶來的不止是產業“共富”,更有人的全面發展。
武漢甘露山文創城,是一個計劃投資超過700億元的文旅綜合體,拆遷涉及黃陂前川街道順河村等6個村。去年,這一重大項目落地開工,村民“靠山吃山”,紛紛到工地打起零工。
文創城宋風建筑
今年6月,甘露山文創城投資方之一的武漢城建集團,與6個村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武漢青鳳生態農業科技發展合作社聯合社,出資設立專業勞務公司,安排村民到項目上務工。
“此前村民大多只能干建筑工,技能單一,就業空間小,真正在項目上就業的只有百余人。”武漢城建集團甘露山文創城項目負責人賈智力直言,項目用工分建設期和運營期,需求涵蓋建筑工、安保、客服、保潔、餐廚、文員、導游、收銀、司機等多種類型,缺乏公司化運營的個體村民,很難分享就業紅利。
按照規劃,甘露山文創城將在2024年建成,屆時用工需求急劇攀升。賈智力介紹,從今年起,青鳳勞務公司開始陸續組織培訓村民,提升、拓寬技能,并提前儲備培養新生代農民,“計劃用3年時間,培訓所有適齡村民勞動力,用項目創造就業崗位3萬人。”
來源:湖北日報
轉自自:武漢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