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大地》武漢鄉村振興周刊第035期


0617.jpg

夏收夏種進入掃尾階段

武漢種糧大戶“慧”種田奪豐收

全市夏收夏種進入掃尾階段,豐收已成定局。每個豐收都令人期待,應對特殊形勢,今年夏糧夏油豐收更是振奮人心。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趕赴新洲、黃陂、蔡甸等糧食主產區,走訪種糧大戶,探訪武漢夏糧夏油的豐收故事。

0617.1.jpg

李益洲操控無人機對播種后的秧苗進行巡田和精準施肥

新洲區種糧大戶李益洲

政府補貼50%購置費

合作社“農機航母”對外服務又添新進項

6月13日,在新洲區三店街道份子村,秋稻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益洲正在和農戶們進行最后階段的水稻、玉米搶種,千畝田地里一派繁忙。

“今年種植700畝小麥和1100多畝油菜,收割實現全程機械化,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5月底完成了所有工序,成本節約了20%。”李益洲底氣十足地介紹,合作社今年的夏糧已全部完成田間豐收作業,收獲了30萬斤小麥、3萬斤油菜籽,“這兩天正忙著夏種”。

他的合作社擁有14臺旋耕機、13臺植保無人機、8臺聯合收割機、7臺秸稈打捆機、9臺插秧機、3組烘干機等農機設施。“小麥收割完后,旱地里種上玉米,水地里種上水稻,一年兩茬,檔檔不空閑。”李益洲打開手機里的天氣預報看了看,準備本周內將晚稻秧苗和玉米種子完成夏種。

“‘耕、種、管、收’均實現全程機械化,我的50多套設備組成的‘農機航母’不僅能完成合作社3000多畝地的作業,還能服務周邊三店、鳳凰、潘塘、倉埠、李集、邾城等6個街道千余家農戶的4萬多畝田地。”剛從全自動插秧機下來,李益洲又操控起無人機,嫻熟地對播種后的秧苗進行巡田和精準施肥。

放眼望去,田地里一臺臺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宛如“鐵牛”般在田間奮蹄,不到半小時,旱田里的3畝地就被旋耕機耕作好,通過播種機種上了玉米種子。

李益洲介紹,合作社僅對外提供農機作業服務一項,每年就有30多萬元收入。“今年我又新購了9臺插秧機,政府補貼50%,‘農機航母’規模再次擴大。”談起政府對全程農業機械化生產和政策的支持,李益洲開心地豎起了大拇指。

李益洲說,現在新型旋耕機在120馬力到140馬力,每小時要比以前70馬力的旋耕機多耕5畝地,機械化效率越來越高。他計劃著等秋季水稻成熟后,利用注冊的“漢心穗”品牌,將合作社的精裝大米通過電商社群渠道銷往千家萬戶。

黃陂區種糧大戶胡丹

良種良法“智慧加持”

“油稻輪作”一畝增收1200元

6月14日,在黃陂區六指街道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00后”農機手陶哲正在田埂邊操控無人機進行巡田,查看秧苗機插后的長勢情況。點開智慧農業系統,將畫面放大,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播種好的秧苗長勢喜人,最早播種的秧苗已有1尺多高。

“遙感無人機巡田后,能全方位、無死角地把稻田圖像拍攝下來,并上傳到平臺,等于給農田上了‘戶口’。”陶哲說,通過畫面圖示,他可以準確看田間有沒有缺水,深色的就是有水,淺色的就是沒水,還能看秧苗在田里的長勢,哪個地方好,哪個地方不好,然后進行精準的施肥、除草和田間管理作業。

AI助手根據采集的數據,如穴數、基本苗、低洼、雜草等,對田塊做體檢并分析巡田結果。管理員根據巡田結果,科學精準地選定田塊進行田間管理,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減少用工人數,提高作業質量,讓田間管理變得更加輕松。陶哲介紹,這樣的節本增效能讓合作社實現增收。“每畝地差不多可以節約200多元,如果按2萬畝田算,可以節省約400多萬元。”

近年來,永旺合作社不僅通過智慧科技“加持”節本增收,還采取“油稻輪作”模式助力糧食豐收增產。

“去年種植1000畝油菜,今年全部豐收,收獲了45萬斤油菜籽。隨后,5月底又種上了水稻。”合作社負責人胡丹說,過去,大部分地塊都只種一季水稻,秋收之后閑置,成為季節性撂荒的冬閑田。去年收完水稻之后,在市、區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合作社把1000畝地全都種上了高產高油的油菜新品種,較以往只單種植水稻的傳統生產模式,畝均增收1200多元。根據政策,還有油菜補貼60元/畝,水稻補貼80元/畝,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

蔡甸區種糧大戶唐國強

秸稈還田肥了“撂荒地”

今年收獲38萬斤小麥

“村里這些閑置田現在被重新種上糧食,撂荒地被盤活了,村民們也很高興。”6月15日,在蔡甸區張灣街道復原村,天本生態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唐國強指著眼前的一壟壟土地介紹,這里上個月剛剛收獲完油菜和小麥,這兩天正在搶種水稻和大豆。

據了解,復原村位于張灣街道西北部,緊鄰漢江,全村人口270余戶、700多人,其中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村人口僅有200多人,以老人、小孩為主。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短缺,村里有部分田地撂荒。

“我們剛來時,撂荒田里的雜草長到了一人多高。”唐國強介紹,去年,他們響應企業興鄉號召,流轉復原村及周邊村1700畝土地,種植油菜、小麥等傳統農作物,并結合自身專業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優勢,打造了集農產品種植、購銷、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鏈條。

今年5月,流轉的撂荒地里生機勃勃。一望無際的麥地里,仰頭飽滿的穗枝鋪滿了麥床,濃郁的麥香彌漫在空氣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金黃。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吃”進麥秸,“吐”出麥粒。轉眼間,一塊塊小麥被收割。

“今年我們總共收獲了38萬斤小麥、11萬斤油菜籽。下一步,我們將使用秸稈還田機進一步粉碎秸稈,以保護耕地、提高地力。”唐國強說,小麥收獲時要使用帶有秸稈切碎器的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秸稈碎片不能長于10厘米,留茬不能高于18厘米,“三夏”期間,蔡甸區農業農村局還對小麥秸稈粉碎還田工作進行了現場指導,推廣秸稈打捆離田和秸稈粉碎還田作業,抓好小麥秸稈的綜合利用。

“我們會加快步伐,將村里的撂荒地進行升級開發,并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唐國強說,未來,將擴大撂荒地種植面積,同時與科研院所合作,讓經濟效益得到最大釋放。

......

更多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大武漢


wap m 网站地图